第441章:对一个民族来说的头等大事_我在春秋做贵族小说最新章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41章:对一个民族来说的头等大事

第(2/3)页

而流传,智氏这边肯定有,其它地方则是没有。这让智瑶有点奇怪。

  从老子选择的路线,再加上《德经》和《道经》的的内容来看,又让智瑶觉得自己看出了一些什么。

  “老夫与尹喜有约,便不再耽误。”老子说完潇洒上车,在驭手的吆喝声中离去。

  直至队伍消失在某座树林的拐角,智瑶才将视线收回来。

  “师李对王子朝劫掠典藏室一事耿耿于怀,心觉有愧周王室,用毕生融会贯通所学,以《德经》、《道经》弥补过错。”智瑶说道。

  一起来送老子的人不少,其中包括冉有、宰予等一些孔子的门徒。

  他们就是那些在原国出兵攻打鲁国之后,没有选择离开原国的人,一直以来也算尽忠职守,只是与以往相比少了很多存在感。

  尹喜是谁?他是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还是周王室的大夫,目前任函谷关守将,并且随时会前往“洛邑”就任大将军一职。

  这样的人物跟老子约好在函谷关见面,目的性方面只能说很强,才有了智瑶的那个猜测。

  从原本历史来看,老子的一些所作所为还真是有点弥补周王室的意思。

  在这个历史版本,智瑶跟老子的接触不少,交流时能看出老子真的对典藏室的书籍被王子朝席卷而耿耿于怀。

  至于说老子怎么觉得奉送周王室《德经》和《道经》就能弥补?大概是这两本书里面充满了微言大义吧。

  那个是真的!

  《德经》与《道经》的篇幅不多,含括的内容却是极多,从管理学、经济学到用兵看法都有。

  后世的《道德经》版本?那是经过了剔除和修改,属于再次创作的范围。

  智瑶有拿《法经》跟老子交流过。

  老子看完并没有讲太多的意见,他却是当众表达了认可。

  以老子现在的社会地位,表达对《法经》的认可,其余人或许不觉得有什么,等到后世就一样了。

  某一段时间,孔子的门徒一直拿曾经向老子求学……或者说交流学问显摆,原因当然是孔子的儒学不被主流认可,需要拿老子来抬高孔子的身份。

  什么时间段让孔子门徒特别强调曾经向老子求学?其实就在西汉时期,当时黄老学说才是西汉朝廷认可的“国教”啊!

  后来,孔子的门徒开始玩“碰瓷”了,越玩越过分也就遭到了反噬。

  有那么一次,孔子的一个门徒惹怒了窦太后,讲的就是孔子的学问比老子高深多了,直接被窦太后派人丢进猪圈,差点被猪给吃了。

  宰予小声对冉有说道:“老子西出,中原无仁者也。”

  冉有无声点头。

  中原?当下算是中原的国家不少,公认的贤人也有,仁者还真就没有了。

  出名的贤人有哪些?

  孙武和司马穰苴绝对算,他们的建树则是大多在军事上。

  公输班也是贤人,名声方面一点不输给孙武或司马穰苴。

  那是什么情况?主要是公输班在制作工具上很擅长,军事器械就不提了,制造出来的工具有助于农业生产才是关键。

  能增加粮食产粮还不重要吗?在很多人看来比什么都重要!

  门徒不拿公输班当仁者看待,主要是公输班在制作军事器械上的造诣很高,觉得公输班不够“纯粹”吧?

  智瑶没有在“黄父”多待,并且没有跟冉有、宰予等一些孔子门徒过多接触。

  并不是智瑶干过河拆桥的事,纯粹是孔子的门徒在原国这边目前的身份很尴尬。

  首先,大批门徒用不告而别乃至于出逃的姿态离开原国。

  原国又没想对这些门徒怎么样,他们做出这种姿态是为了哪般?纯粹给原国难堪加抹黑啊!

  然后,子贡南下了,他跑去越国自荐为官,得到了越君勾践的重视。

  不知道越国发生了什么故事,本来都有希望担任越国执政的子贡后来却是逃出越国,跑到宋国再次自荐求官,宋国暂时还没有做出什么表态。

  子贡这是想做什么?要跟原国过不去的态度简直昭然若揭啊!

  只是,子贡这般作为倒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xqianqian.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