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圆满_从1983开始TXT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圆满

第(1/3)页

  第二天早上,会议室。

  张俪进屋的时候,就觉得气氛不太对,但怎么个不对法,自己也说不清楚。以往都是稍后才到的王扶霖,这会已经坐在前面,看样子好像在走神。

  陈小旭见了她,便挪了挪屁股,咬着耳朵道:“听说李曼(彩云)昨晚上去偷菜,被老鼠夹子夹了?”

  “嗯,现在还裹着纱布呢。”

  “嘻!”

  “你还笑,还不是你俩带的头。”

  “你怎么知道是我俩,我可谁都没说过,难不成是他碎嘴?”

  “他没说,是我猜的。”

  “猜的,那你可真聪明……”

  陈小旭瞧了瞧她,又挪了回去。

  约莫九点钟的时候,大家到齐了,郭晓珍照例搭在旁边,负责用录音机录音。不多时,就听外面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响,进来好些人。

  周领、邓云乡、任大惠、周雷、刘耕路,这是熟脸,还有一个不算熟,但也见过,就是培训班开课时专门来捧场的戴临风。

  他是央视副台长,实际上承担一把手的工作,对央视以及中国电视业都贡献极大。

  比如引进了第一批外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和《神探亨特》,开辟了广告宣传业务,开办了《动物世界》栏目,这才有了赵老师性感低沉的解说词:又到了动物们交配的季节……

  当然也包括《红楼梦》,他挂的头衔是监制。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没见过的瘦小老头,穿着灰色的中山装,拄着拐棍,还被人搀着。

  呼啦啦来了七个人,大伙都有点愣,王扶霖介绍:“这位是周汝昌先生,今天给我们讲《红楼梦》原著的优与续书的劣。”

  “哗哗哗!”

  众人拍了拍手,就见周先生坐在沙发上,声音意外的有气力,开口道:

  “大伙呢,可能没听过我,一干巴老头,走路还让人扶,会讲什么?其实我不是身体不好,我是看不太清楚,也听不太清楚。比方现在你们坐我跟前,我都看不见脸,交流也请大声一点,不便之处,多多包涵。”

  周先生在青年时期,耳朵就逐渐失聪,平日戴着助听器。左眼也在几年前失明,右眼还剩下一点视力,书写时都得趴在桌上,写出来的字大如红枣,常常串行重叠。

  最后右眼也看不见了,改为口述,由女儿记录整理。

  “在谈原著与续书的优劣之前,我们要先了解《红楼梦》是部什么样的著作。

  历来对《红楼梦》的阐释,众说纷纭,蔚为大观。有的看见了政治,有的看见了史传,有的看见了家庭与社会,有的看见了明末遗民,有的看见了晋朝名士,甚至有的看见了金丹大道……这种洋洋大观,其中必有一番道理。

  那换在我个人的观点呢,我觉得《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

  会议室里又响起了熟悉的沙沙声,许非也认真记录着。

  周先生的百家讲坛,他看过很多遍,敬佩老先生的治学精神,也很喜欢对方的一些研究成果,但对某些观点,却不太苟同。

  比如老先生把《红楼梦》列为第十四经,将红学定为新国学。这里的红学指曹学、版本学、探佚学和脂学,并不仅限于小说本身。其称红学是中华文化震动世界的三大高峰,称曹雪芹是一位创教之人——情教。

  呃,许非总觉着有点那个……

  其实剧组在筹备期间,曾邀请过另一位红学大家冯其庸,但冯提出个条件,就是顾问名单,得经过自己同意才行。

  剧组自然接受不了,便找了孤僻于红学界之外的周汝昌。

  为啥说孤僻呢?因为冯其庸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所长,官方代表,冯派也是目前最权威的流派。

  周汝昌和冯其庸的矛盾众所周知,其实八十年代还好,二人还彼此称赞,到九十年代才势同水火,老死不相往来。

  那时红学界也变成了红学圈,什么猫三狗四都钻出来了,读书人那点腌臜事体现的淋漓尽致。

  甚至某位刘姓作家在《百家讲坛》揭秘红楼,用的是周派的方法论。冯其庸便批评“有些对《红楼梦》的讲解,都没有进入正题,都在圈子外面胡猜,猜得又很离奇古怪。”

  这个节目更因受到阻挠,而中途停播……

  眼下,同学们对周汝昌并没有特别的感受,就是专家中的一员。周先生的课自极为精彩,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三个小时一晃而过。

  结束时,大家照例目送。

  几位大佬往另一个房间去,王扶霖最后一个走,忽地喊了声:“许非,你也来。”

  嗡!

  许非有点尴尬,在一道道奇异的目光中站起身,他前脚刚踏出门,后脚热闹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xqianqian.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