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留下火种_奋斗198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53章 留下火种

第(2/3)页

了,因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思索着说,“这个……怎么说,就像当兵一样,那肯定是不想退伍回家的。”

  李路道,“没错,叶斌通一样。”

  张卫伟若有所思,慢慢明白,这里面不是待遇条件的原因。

  待遇条件一直以来都不是重要条件,对于军工人来说,现在如此,几十年后一样如此。李路非常的清楚,姚太航这样的航发领域的顶级专家愿意到陆港去,加入一家私营小工厂,是因为李路抢救了那些资料,是因为李路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继续研究的基础。自始自终,姚太航都没有问过个人的待遇。

  包括其他所有愿意放弃体编制前往陆港的科研人员,他们的目的同样如此。因为他们内心里,是想为国家的航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想让自己制造的飞机能够翱翔天空而不再处处看人脸色受制于人。

  这叫骨气,军工人的骨气,中华儿女的骨气!

  叶斌通的犹豫,不正是因为这样的骨气吗!他想要为国防科研贡献力量,而不是为某个企业家谋利,这不是正是他即便吃着烂菜叶子也照样没有丝毫委屈的原因所在吗?

  李路身边的这些人,包括张卫伟在内,他们所经历的变化实在巨大。短短一年的时间,从为了一块两块钱加班补贴争抢加班值班,到看到数百万现钞都没有什么情绪波动,他们受到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

  因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一种思维,那就是所有人首先看重的,那就是个人的待遇。这样的观点没有错,起码得吃饱饭,老婆孩子得生活。之前去洛阳挖一拖的工人,李路用的不就是这样的手段吗?

  只是,哪怕是张卫伟,都需要时间沉淀和思考,洛阳之行和上海之行,情况完全的不一样。

  姚太航这样的顶级专家,再怎么着也不会饿着,如同马金涛,他的工资比当光明厂公安保卫处副处长的李路都要高。

  真正有家国理想的一代人,后人常常难以理解,但在那个时代,却是普遍的现象。我们常常能够在纪录片里看到许多相似的镜头干瘦的科研人员们围着简陋的实验设备讨论。再看看二十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xqianqian.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