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争吵_晚唐浮生TXT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六章 争吵

第(1/3)页

进入同光三年五月后,抵达西京的士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弘文馆都快塞不下了,不得不把旁边的殿室、官衙借出来,供士人们讨论。

        圣人说了,他不乾纲独断。在这件事上,听取天下人意见。《致治》的内容,需要更多的人认可,然后成为天下读书人需要学习的“中经”。

        是的,《致治》将取代《仪礼》的位置,成为三“中经”之一。《仪礼》降为“小经”,原位列“小经”的《公羊春秋》将被移出考试范围,成为“杂经”。

        《致治》的地位已经确定了,大家还讨论个蛋,也就走个流程罢了,撑死了来些嘴炮之争。

        “我说,《人口》篇讲的都是真知灼见,圣人果是古来第一贤君。”衍圣侯孔光嗣放下茶碗,叹息中带点崇敬:“若非圣人点醒,我还几在梦中。这篇,一字改不得啊。”

        场中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中官韩贽、礼部侍郎杨注对视了一下,都看到对方眼中的笑意。

        孔家这个衍圣侯没白封,孔光嗣一说话,让好多人都噎住了,气势大衰。现在,只需对付几个刺头了,如果有的话。

        韩偓抬起昏昏欲睡的眼皮,看了一眼孔光嗣,嘲讽之意甚浓。

        他今年已经七十五岁了。唐亡之后,并未出仕新朝,后南下,依附王审知。可谁知道,王审知也降了……

        韩偓干脆在福建躺平摆烂了。

        福建道巡抚使李珽欣赏韩偓的才华,闲暇时分多次登门拜访,留下了不少财物。老韩赠了他几首诗,权当润笔,继续摆烂。

        这次若非李珽亲自登门相邀,韩偓这么大年纪,多半也不会再出门了。

        《致治》这本书,他还是抵京后才读过。道理是有那么点道理的,但他看不大上。

        他出身富贵,家里有钱,只吃过颠沛流离的苦,没受过缺衣少食的罪。

        《通货》篇中提到,货币短缺,让粮价忽上忽下。唐太宗、唐高宗时,出现斗米三钱的奇景,以为太平盛世。但老百姓一斗粮才卖三钱,他需要缴纳的现金赋税怎么办?要知道,即便是租庸调时代,也是有现金税的。

        百姓种粮的收益,被这种不正常的低粮价大大蚕食了。相反,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却大得其利,喜笑颜开,因为他们平时赚的是现金,现金支出少了,生活自然宽裕了。

        韩偓对此没什么感觉。

        斗米三五钱才是太平盛世,可以上史书的。而且,这么低的粮价,田舍夫又不是活不下去,少赚点罢了,能咋地?

        圣人,有点小题大做了。

        “衍圣侯言之有理。”前武安军左押衙易静拱了拱手,笑道:“《通货》且不谈,《人口》真是说得绝妙。圣人北伐契丹,西征回鹘,赫赫武功,为天下百姓挣得了那么大的容身之地。依我看,这才是真贤王。缺衣少食之人,尽可奔往辽东、西域,且牧且耕,安家立业,不好吗?”

        话说儒家士人也不尽是一派的。

        譬如这位易静,曾在马殷手下为将,现为虔州别驾。

        是的,他是文人,但左押衙是武职,是要上阵厮杀的。

        易静著有一书,名《兵要望江南》,用词牌的形式写了一本兵书。

        “诸属幕,必是选贤良。勿取门高当势位,无私亲旧与乡邦,曲顺定为殃”——有关选人用人的。

        “转筋脚,急去使生姜。新水一钟煎五合,饮之即去总无妨,主将记心肠”——有关军中疫病治疗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xqianqian.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