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财税改革之三_晚唐浮生TXT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 财税改革之三

第(3/3)页

为什么到了明朝又变回去了,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才再一次按财产而不是人头收税。

  夏朝与唐朝一样,财政收入一半左右来自榷税。

  榷税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税种叫做“榷税”,它可细分为榷盐钱、榷茶钱、榷铁钱等。

  榷税中最大一宗,来自榷盐钱。

  前唐末年,每年可收三四百万缗,而在懿宗朝那会,则接近五百万。

  夏朝刚建立那会,一年只有百余万缗榷盐钱,随着地盘的不断扩大,以及对逃税行为的打击,现在已经慢慢超过唐末,达到了六七百万的庞大数目。

  榷盐钱之外,第二大宗则是榷茶钱。

  这个税种的历史不长。

  中唐以后,因为茶叶贸易的极大增长,这种商品渐渐变得引人注意。

  唐德宗时期,首次征收榷茶钱。当时数额不大,税率“十分取一”(10%),弥补的也多是一些临时性的开支,比如补充某地常平仓,给百姓平价供粮等等。

  唐德宗跑路后,与间架税一样,榷茶钱停征,因为这是“暴政”的象征——茶商与地方大族、官员公卿关系密切,自然阻力较大。

  但严峻的形势摆在那里。

  武夫们要军赏,平叛要军费,不收钱怎么办?难道一起等死?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官员士大夫阶级不得不妥协,同意割肉征税。

  德宗朝,榷茶钱每年四十余万缗。

  宣宗朝,增至六十多万。

  至唐末,大概八九十万的样子。

  夏朝每年征收的榷茶钱,则达到了百余万,是榷税的第二大来源。

  这两项之外,还有榷漆钱、榷马钱等等,很多……

  不过,前文也说了,中唐以后,便是“量出为入”这种操蛋的征税方式。

  量出为入,意味着税率未必固定,征税对象也不一定就是那几个。缺钱的年景,以前不收税的东西,可能就要收了。财政稍稍宽裕一些,再停征。

  比如榷酒钱,就有些年份收,大部分时候免税。

  说来也挺神奇的,收税只有收得停不下来的。但唐代的一些税,却真的只是应急征收,今年收完,下一次收可能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收个一两年,然后又停了,让人难以理解。

  说量出为入,就量出为入,还他妈挺遵守财政纪律,开支控制得不错。

  “罢了,明日回京,朕和他们细说。”邵树德想了一会后,道:“与波斯人也打不了几年了,而今四境太平,该厘清财政了。量出为入,朕不太喜欢,要改一改。”

  邵树德记不清他几次想改革财税制度了,但总是有用钱的地方,逼得他不太敢改。到了现在,他算是想明白了,好时机是不存在的,永远都有用钱的时候,钱永远都不够用。

  再等下去——没几年好等了。

  三月十五日,回到京中的他召集政事堂、理蕃院及两衙枢密院官员问对,令其制定一个新的财政框架出来。

  不仅仅包括税种、税率,还有各道承担的比例。

  姑且算是大夏第一次正儿八经的财税改革吧。
记住手机版网址:m.xxqianqian.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