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第二次科举改革_晚唐浮生TXT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九章 第二次科举改革

第(3/3)页

不给力啊。

        当然,这或许和风气有关。

        即便盛唐之时,士人们也很喜欢出去玩,闷头在家读书的比较少。晚唐之后,因为时局的关系,很多文人还要花时间练武。

        比如理蕃院主簿刘去非,这厮明明是个文人,担任县吏,

        但「性粗鄙」,熟习骑马射箭,勇于近战搏。

        这种文人,与做题家完全是两个路数,你让他默写填空,五道题对两道已经不容易了。但换成明清的读书人,正确率一定大幅度攀升,甚至五道全对都是易事,因为考试时并不会选特别偏、特别怪的题目。

        简单来说,此时的文人,与明清时相比,武艺更出众,读的杂书也多,有的人甚至喜欢看兵书。且因为要考诗赋的缘故,文采也更加华丽,而这种文采华丽,也带来了性格、气质上的超脱、随意。

        比如当年祖咏考进士,要求写五言十二句,他写了四句《终南望余雪》就交卷了。考官大惊,说你这不行啊,祖咏对答「文辞尽矣」,不必画蛇添足后来也被认可了。

        没有明清时那么循规蹈矩,个人意志与特色比较重。

        总而言之,作为大夏第二次科举改革,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且针对实际情况,比如考生的死记硬背能力偏弱、官员数量渐渐充足、士林过于追求浮华辞藻等,进行了一定力度的调整。

        改革,不是你想怎么改,就瞎几把改,或者一步到位抄别的王朝的制度。你要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慢慢做出针对性的改革,小步徐进是最好的策略。

        当然,到现在为止,改革其实尚未完成—

        「朕属意各道分榜,风声都放出去了,诸位师长可曾拿出切实方案来了啊?」邵树德问道。

        「陛下。」陈诚上前道:「皇夏今有直隶、河南、淮海、关内、关北、河西、陇右、剑南、河东、河北、辽东、湖北、黔中、江西、福建十五道,另有藩镇若干,湖南、淮南也有大量士人跑来应试,实不好定。另者,若按户口来定,则人烟稠密的河北当给予相当名额,然臣阅河北才子之文章,其谬多矣······」

        陈诚的意思很明白,如今天下尚未一统,有些地方还是藩镇模式,你怎么给名额?另有不服王化的湖南、淮南、清海军等镇,亦有士人来京考试,且还不少,你怎么算名额?

        另外,如果按人口、经济来算,河北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但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河北考生的水平一言难尽。你就是给他十个名额,帖经、对义这两门的硬指标就刷下去了,最后如果只录取了一两个,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考试,不是按分从高到低数人头的,每一场考试都有硬指标,比如帖经里的「五经通三」。

        「臣亦请天下一统之后,再行分榜。」赵光逢也上前说道。邵树德听了也觉得有道理。

        倒背着手在殿内转了一圈后,叹道:「也罢,就按陈卿、赵卿说的办。但这事不能拖太久,要尽快厘清。」

        他以前多在打仗,或者谋划各种统战乃至赚钱的门路,对科举只关注考试是否公正。

        建极七年,他亲自主持了一场殿试,这算是离科考最近的一次了。但能参加殿试的,都是已经中了进士的考生,水平自然是可以的。

        也是在上个月,他才第一次知道居然有那么多考生没法通过帖经考试,这让他大跌眼镜。明清时的做题家甚至夸口「倒背如流」,如今怎么是这种操行?明明最简单的客观题考试,就是不会,***的!

        说到底,一百五十年的藩镇割据,对文人的影响很大啊!
记住手机版网址:m.xxqianqian.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