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改革_晚唐浮生TXT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六章 改革

第(3/3)页



        大夏开国三年多,建极元年那会进士科考已过也就是前唐最后一届考试。二年、三年沿用前唐旧制,各自录取了八十到一百人不等。

        建极四年就有了一些改变了,由留守洛阳的中书侍郎宋乐主持,降低了诗赋的比重,提高了策论部分的重要性,算是一桩不大不小的改革。

        明年科举看样子还要改。至于誊抄、糊名是什么

        ,仆固承恩很快拿来了一些帖子,上面写满了操作要点。众人一看,这才明白。

        誊抄考卷内容是因为自唐以来,非常推崇书法,很多朝廷大员自身的书法就别具一格。他们的门生自然也会学习,这在考试时很容易看得出来。

        糊名就是遮住考生姓名,不让阅卷之人看到。这两项都是为了防止舞弊的。

        前唐的进士考试,基本放任不管,完全就是行卷天堂——当然***世家也没完全垄断,不然贫寒之人一个都考不上,也不会有「五老榜」出现了。

        如今加上这两项改革,虽然不能完全杜绝作弊至少也是堵住了不少门路。

        而等这项改革完成,并观察一两年反应后,邵树德还会对科举考试进一步改革——他所做的,全都是渐进式改革,走一步看一步,贵在持之以恒,比激进式改革更契合社会实际情况,反弹也小。

        说道。

        「陛下,臣没有意见。」陈诚第一个看完,立刻「陛下,臣也没有意见。」卢嗣业紧随其后表态。

        裴禹昌、封冠卿稍慢,但也表态支持,至于他们心中怎么想的,就没人知道了。

        萧蘧本想说些什么,当接触到邵树德审视的目光时,心中没来由地一慌,立刻说道:「陛下,此乃惠政,天下士人闻之,定然称颂。臣——赞同。」邵树德哈哈大笑,道:「朕就知道诸卿都会赞同。唉,为了让天下士人不说朕的坏话,可是使劲浑身解数了。」

        众人陪着尬笑。

        前唐末年,一年不过取十余进士,至多二十余。也就是圣人施加压力,放开口子,先增加到三十,然后五十、八十、一百。录取名额多了,人人称颂。

        诗赋、策论比重的改革,倒没什么,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严格来说,微微有利于世家大族,普通士子想靠一诗成名,高中金榜多半不可能了,减少了偶然性。

        明年开始推行的誊抄、糊名制改革才是重头戏这个是真的让小门小户的读书人得到了好处,而世家大族则利益受损。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他们一般都是勋贵,有荫官名额,族中子弟未必需要去科举,还是有做官门路的,就是没以前多了。

        世家大族的支脉偏房子弟,是真的要努力了。要么好好读书,凭实力考中进士。

        要么在读完经学、国子监之类的学府后,直接去边塞当官,那里对学历要求没那么高。

        要么干脆当武夫,建功立业。武夫得爵位,可比文官容易太多了,一旦成功得爵,还有荫官名额,福佑后人。

        总之,这已是既成事实。邵圣的意志不容违逆,大伙也只能接受了。

        「明年科举定在三月,礼部封侍郎主持。」邵树德又道。

        「臣遵旨。」封冠卿一脸淡然地应下,又问道:「陛下,不知在何处考试?」

        「自然是在北都了。」邵树德理所当然地说道。萧蘧心中暗暗思索,看来之前的判断是对的,圣人在北平府上朝、办公、施政,已经渐入佳境,至少在明年四月以前不会走了。
记住手机版网址:m.xxqianqian.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