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打醒_晚唐浮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四章 打醒

第(3/3)页

,因为可以收铸币税。

        法币推行之后,为了收铸币税,朝廷又会严禁民间私铸货币,并打击使用金银块交易的现象,这都是在西方历史上发生过的事。

        而积累了大量法币的商人,也不会选择将其熔掉,因为这样会产生亏损——假设官方规定一元法币可兑换一两银子,但实际上,一元法币的重量往往达不到一两的程度,且其中还含有10-20%的贱金属,这就是铸币税的来源。

        明朝连铸币税都不会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通货》这本书,既普及了概念,又给后人指出了朝廷的一个重要财源(铸币税)。

        邵树德相信,应该没人会傻到不推行法币了……吧?

        “你们现在还反对朕在西域折腾吗?”叹气一番后,心绪刚刚有点低落的邵树德,猛然想起了渤海王后高氏主动伸出的白花花的屁股、小辣椒蔡邦氏对他龇牙咧嘴的样子,精神一振,我还没老,我还玩得动女人,于是换了一副口吻,道:“西域对大夏十分重要,万万舍弃不得,你现在认识到了吗?”

        杜晓默然片刻,起身行礼,道:“陛下,臣见识浅薄,今知错矣。”

        邵树德看了他很久,赞道:“杜卿胸怀天下,果为良臣。”

        他这话是意有所指的。

        其实,对于官员士大夫来说,有没有金属货币很重要吗?其实没那么重要。

        自给自足,像压榨农奴一样压榨老百姓,同样可以维持他们高品质的生活。毕竟,人最终消费的是实物啊,货币只是一种交易媒介罢了。

        站在士大夫的立场上,任何社会的剧烈变革都不会讨他们的欢喜。

        诚然,变革有可能给他们带来好处,但也可能带来坏处。

        作为既得利益者,家大业大的,稳定最重要,天然厌恶各种风险。

        在他们看来,社会就一直这样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最好,因为其轨迹完全可以预测,他们仍然能保持富贵——18世纪的英国社会,传统贵族落魄的不在少数,为了维持所谓体面的生活,不得不向商人借贷,由此可见一斑。

        杜晓能站在朝廷、天下的立场上说话,非常不容易了,所以邵树德称他为“良臣”。

        但杜晓只能代表他自己,代表不了其他人。

        其他官员士大夫,会和他持同一立场吗?未必。

        所以,邵树德要把他们从迷梦中打醒。

        一个个装什么鸵鸟?三百年治乱循环看不见吗?以为把头埋在沙子里,这一切就不会发生了吗?开什么玩笑!

        别自己骗自己了。

        男耕女织的生活,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矛盾总有一天会爆发。

        邵树德也不觉得自己能逆转这个趋势,但他认为,在大夏王朝灭亡时,可以给这个天下留下更多的东西,就不枉他来这世界一遭——就像他曾经说的,我为自己的荒淫享乐付费。

        王朝是王朝,天下是天下,邵树德还是分得很清楚的。

        《人口》这本书,就是专为那些传统士大夫准备的。

        接下来他会优先写这本,争取过年前完稿。区区数万字,却道尽了治乱循环的本质。

        不是都关心家族传承吗?

        不是都想着子孙后代吗?

        看完这本书,你们还坐得住吗?

        如果坐不住,是不是要想点办法?

        如今大夏刚立国,矛盾大大缓和,你们都可以享受富贵,但后世子孙呢?虽然或许无法彻底解决这个矛盾,但让它往后拖延也是好的啊,还不给我赶紧工作?

        (本章完)
记住手机版网址:m.xxqianqian.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