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分化_晚唐浮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五章 分化

第(2/3)页

种,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玉米刚引入中国的时候,未经驯化,并不适应本地环境,又没育种,故产量极低,还不如种植传统农作物。

        红薯倒是有一些作用,将以往一些无法利用的丘陵给利用上了。

        但这两种农作物,在清代的种植比例不高,并不是粮食的主流。

        之所以能养那么多人,在于清代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将一部分下田变成中田乃至上田,同时围湖造田、砍伐森林,耕地面积大增,这才是主要原因。

        邵树德讲的就是这回事。

        湖南能养多少人,对应的是能够稳定耕作的农田数量。在如今这会,大部蛮荒,到处是处女地,显然养不了两千万人,最多两百万。

        “臣知陛下之意。”陈诚说道:“臣只是指出,整个南方的空地还很多,可以容纳非常多的人口。将来如果北方人口大增,田地不够,可移民南下,缓解矛盾。”

        邵树德点了点头,又道:“陈卿继续说。”

        “第二条办法其实差不多。”陈诚说道:“臣闻辽东虽然天寒,但一年种一季还是不成问题的。又土多沃壤,亩收很高,或可大举移民。”

        “不错。”邵树德又点了点头,道:“继续。”

        其实,攻灭契丹和渤海,算是邵树德给大夏的续命之举。

        历史上小冰河时期,辽国、金国在东北的屯垦人口却大增。尤其是辽国上京地区,一度达到二百万人,如今才十几万,简直只是一个零头——当然,辽国在上京的大开发,也造成了土地的沙漠化。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小冰河气候导致辽泽收缩、退化,大量沼泽干涸,湖底的淤泥十分肥沃,白白给契丹人送了不少农田。

        至于天气变冷的影响,大概就是渤海人曾经广泛种植的水稻是不行了,得上其他农作物,比如黑麦、燕麦、糜子等等。

        截止同光元年末,辽东道诸正州已有编户百姓18万1100余户、87万9600余口。

        另有府兵6万5000户、部曲12万9000余户——金枪军剩余的一万四千人在经过多年拉扯后,终于同意整体安置到辽东为府兵。

        如此一来,辽东道总人口已达到一百八九十万人,超过了渤海国时期的水平,但比起辽国时代则远远不如,差得有点多,移民潜力依然极大。

        与南方一样,辽东也是大夏的人口泄压阀。

        “第三个法子便是西域了。”陈诚说道:“但西域新得,臣不甚了解,不知道其能承受多少户口。”

        “比现在多个百余万,顶天了。”邵树德说道。

        “可惜了。”陈诚叹道。

        邵树德也沉默。

        忽悠的效果很一般啊,陈诚指出南方、辽东还有大把空间,虽然被邵树德用话术糊弄过去了,但在场的哪个不是人精,都会有自己的思考。

        不行,得带一下节奏。

        于是,他抢在正要发言的赵光逢前面,说道:“南方湿热,百姓十不存一,以为必死之地。其实不太好,只可徐徐图之,慢慢移民。重点还是在东北和西北……”

        “陛下,方才你不是说西域只能再多养百余万人么?”赵光逢奇道。

        邵树德咳嗽了下,道:“但西域西边,还是有好地方的。拔汗那,可养数百万人。”

        “那么多?”赵光逢震惊了,问道:“汉时大宛不过三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xqianqian.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