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殖民地”_晚唐浮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六章 “殖民地”

第(3/3)页

六州占据了不低的位置,甚至因为包括人口在内的种种优势,渐渐压过了土著,成为当地的主导者。

  绝大多数人都对今上有极高的评价,不比他们的父辈低。而这种感恩戴德的情绪可能还能维持个一两代人,才会慢慢消失掉。

  圣人,真是旷古烁今第一人。

  默默叹了口气后,张录事朝杨老实摆了摆手,道:“既然没菜,就不和你闲扯了。”

  说完,带着一干随员离开了河岸,匆匆前往另外一处。

  杨老实将粪勺扔进木桶内,然后走到田埂旁,拿起一根扁担,将两个空粪桶挑起,往家中走去。

  太阳渐渐升高,照耀着玉带似的河流。

  宁静地小村旁,鸟雀纷飞,炊烟袅袅。

  绿树丛中,露出了房屋一角。

  孩童们操着关西口音,互相玩闹、追逐。

  不知不觉间,以襄阳为首的直隶道南部诸州,在外来移民数十年如一日的辛苦垦殖下,已经成了一处宜人的所在。

  ******

  邵树德刚刚接见完来自襄阳县的数十名乡人代表。

  因为他的特意关照,挑选来的人一半是年纪很大的第一代移民,一半是出生在襄阳的移民二代。

  当邵树德用乡音与他们交谈时,很多人老泪纵横,年轻人虽然没那么深刻的感受,却也感伤不已。

  对故土的眷恋,仿佛刻在骨子里。

  年轻时劳累不休,辛苦谋生,这种情感会被深深压制。但当老了之后,一旦闲下来,却又开始寻找那些早就已经模糊不清的记忆,并将其视为珍宝,时不时从心底掏出来,缅怀一番。

  邵树德知道,他的移民政策不得人心,至少让一部分人反感。

  但通过与这些人的交谈,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之后,他又很是欣慰。

  移出来的人,只要没在半途或开荒过程中死去,最终都收获了累累果实,对朝廷的怨恨也烟消云散。至于在本地出生的第二代,从父辈口中得知老家的情况后,更是多有感激之情——耕种几亩地和几十亩,显然是两种生活。

  关西崛起的政权,一般只接受长安为都城,如果非要再选一个,那就是洛阳。它曾被视为关西势力的延伸,是关西人能接受的最靠东的首都。

  大夏定都洛阳后,曾经制定了严密的关东“殖民地”计划,即利用黄巢、秦宗权这两个畜生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抢先一步移民,将孟、怀、洛、汝、郑以及襄阳一带填满,令其成为关西势力的延伸,以拱卫神都洛阳。

  三十年移民下来,成果斐然。

  而这个结果,邵树德也是十分满意的。

  襄阳作为京南腹地,正需要这样一群“自己人”,以震慑河东、河北乃至南方势力。

  不要说他狭隘,这个年代就这样。

  幽州人还觉得契丹人比晋人更可靠呢,地域割裂的现象远比后世更严重,毕竟九成以上的人是文盲,很多人至今仍不知道国号、年号以及天子是谁。

  襄阳如此,他放心了。

  九月九日重阳节,全军大酺。

  节后第三天,圣驾离开了襄阳,往邓州而去。襄城漕渠,是他的下一站。
记住手机版网址:m.xxqianqian.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