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框架_晚唐浮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二章 框架

第(2/3)页

书令、左右仆射、侍中,它们一步

        步从实权宰相变成了虚职,反应的其实是君权的扩大以及朝堂的相互制衡。

        但制衡也是有副作用的,那就是效率逐渐低下。

        国朝官制也是有缺陷的,皇帝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不得不搞了大量“使职”,也就是差遣。

        使职一开始没有品级,属于兼职,这是五代及北宋混乱官制的鼻祖。

        “然时移世易,今尚书省有名无实,或可裁撤?”邵树德说道:“先生怎么看?”

        “太宗时,三省主官合署办公。”宋乐沉吟了一下,缓缓说道:“至中宗时,尚书省主官已无法进入政事堂,地位大降。尚书六部,沦为了中书、门下二省的附庸。说是三省六部,实则二省六部。”

        “只是……”宋乐笑了一笑,道:“殿下若想集权,不是应该抬尚书省主官进政事堂么?人越多,鸡毛蒜皮的事越多,越难以形成统一意见,正好由圣人裁决。”

        理论上是这样,但圣人的裁决有时候不管用。就连太宗那般威望,他的旨意都被驳回过,而如果流程走不完,那皇帝的命令就是“乱命”、“中旨”,是不会具有法律效力的。

        “中书、门下二省,先生觉得有存在的必要么?”邵树德问道。

        宋乐叹了一口气,道:“殿下,君王是君王,宰相是宰相。”

        邵树德默然。

        他想起了明朝,朱元璋一开始执行的是一省六部制,即中书省统管六部,但他随后撤销了这个机构,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使得朱元璋在事实上兼领了宰相的职务。

        宰相有决策权、议政权、执行权,朱元璋把决策权牢牢把在手里,朝官们只能给些建议,六部具体执行,权力为史上帝王之最。

        这无疑会带来繁重的工作量。老朱也不客气,我上就我上,天天肝到深夜,让人无话可说。

        曾几何时,宰相拥有全部权力,从决策到执行,皇帝无需过问。甚至皇帝不着调了,还要被宰相训斥,乃至换掉。

        到了隋唐,宰相的权力有所削弱。三省六部和政事堂的存在,确保不会不会出现一个大权集于一身的权臣,因为皇帝可以往政事堂塞自己人。

        一省六部制,宰相做决策,效率高,副作用是可能出现权臣。

        三省六部制,宰相做决策,效率低,但很难出现权臣。

        明清的内阁制,则是另外一个次元了,皇帝做决策,学士给建议————当然如果皇帝懒政或年幼,又会事实上变成一省六部制,但就法律制度层面而言,学士是没有决策权的,虽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他们往往可以钻空子,取得这个权力。

        邵树德内心之中也有些不定。

        他觉得,如果一步跨到明清皇帝直管六部的程度,不光文臣非议,怕是武将也要骇然,步子迈得有些太大了。

        “殿下之前提六部尚书为正二品……”见邵树德不语,宋乐笑道:“其实明眼人都看在眼里,都若有所思。”

        邵树德哈哈一笑,掩饰尴尬,小把戏被人看穿了。

        “仆建议,裁撤尚书省,度支、盐铁、户部三司之权重归六部。六部置于中书省治下,保留门下省,如何?”宋乐问道。

        这个三司是在中晚唐缺钱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藩镇割据之下,河北的上供就是象征性的,还经常一毛钱都不给朝廷。

        河南、河东几乎也不给朝廷贡献财政,因为养了太多兵。比如东都镇原辖河南府、汝州,在德宗那会财政收入不到六十万缗,但他从来不给朝廷钱,相反还要朝廷转移支付贴钱。

        京西北诸镇,更是完全依赖中央转移支付。

        宣武镇养兵十万,也甚少给朝廷钱。

        与之相对,南方很多藩镇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xqianqian.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