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人心_晚唐浮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二章 人心

第(3/3)页

尊敬。但不叛变,不代表心里没意见,而心里有了意见,轻则消极怠工,重则辞职走人,这才是最大的麻烦。

  地方政务,需要文人处理。而文人对朝廷的态度,目前看来,还是认同居多的。

  而自己占了这么多地盘,马上还要想办法去长安招募读书人。如果连对朝廷表面上的恭顺都没有,谁愿意来呢?

  忠臣的人设还不能丢!

  人心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丧失,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想要让天下的士人思想转变,还得想个招让朝廷的威望更低,让大家觉得它烂透了,没救了,不如早点完蛋更好。

  从这个思路出发,邵树德有些后悔去年自己南下关中,帮着朝廷平定乱局了。皇帝都没受啥屈辱,就直接回京了,随后风平浪静,朝廷还维持了体面。

  失误,重大失误啊!

  不过现在后悔也晚了。有自己这么个大老虎矗在西北,关中应该没人敢对朝廷不敬了。

  唯一的机会,也就是等天下各镇慢慢兼并,让有识之士进一步认识到大唐灭亡不可避免,让持这种想法的人越来越多,人心思变,进关中的阻力才会变小。

  幕府推官黄滔,此人史上就一直往长安考学。数十年努力,终于考上进士后,衣锦回乡省亲。但仍念念不忘回朝任官,当时长安混乱,让他一等就是四年,但四年后,也只给他授了个芝麻小官,黄滔还屁颠屁颠地从家乡福建赶往长安任职。

  也就是后来朝廷闹得实在不像样,威严尽丧,黄滔才心灰意冷地返回老家,辅佐福建地方军阀。

  这个时空,若不是同窗好友封渭一力相邀,黄滔估计还辗转在考学的路上。

  黄滔,其实是很多士人的缩影,大唐人心还没有丧尽。

  “那么就依赵随使之言,找人多上几封贺表。”邵树德一锤定音道:“招人之事与此同步进行,至于如何操作,让进奏院那边好好想想,不要怕花钱。”

  国朝的读书人,还是有那么点家国情怀的。收复河陇失地这个噱头,应该有一些用处。总之能多招一个是一个,定难诸州文风不盛,识字率整体偏低,本地人才极其匮乏,幕府、各州县官员基本都是外地人。多年来自己又一直打打杀杀,用在地方建设、教育等方面的资金少得可怜,以至于如今只能向外想办法。

  实在不行,也只能与世家大族加深合作了,但这是自己很不愿意走的一条路。

  “大帅,铁骑军折军使遣人来报,其部未经厮杀,便收广武县,吐蕃官将皆逃散一空。”在州衙中坐定后,亲兵十将李仁辅进来禀报道。

  “广武梁呢?”

  “义从军右厢忠勇都骑卒已至广武梁,吐蕃数百人据寨而守,言兰州城杀戮过重,多有亲人罹难,拒不投降。”

  “找死,让义从军右厢步卒兼程赶至,尽快破寨。”

  “遵命。”

  提到了广武梁,邵树德又想起了如何安排驻军的事情。

  最近军中有人提议,在兰、河、临、渭等地设外镇军,常年镇守。邵树德不动声色,但暗暗记下了他们的名字。

  但不设外镇军,派衙军轮戍却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目前他思考下来,广武梁、凤林关、平夷守捉城三地极其重要,都要驻军。

  广武梁须驻四千人,可让丰安军来驻守,期以两年。

  河州与凤林之间的平夷守捉城驻兵两千,凤林关地方不大,也驻军两千,天德军四千余众,一分为二,正好守着两地。

  临州狄道县那个地方,就要派驻一支规模大一些的军队了,七千五百人的经略军比较合适。

  这么一算,乖乖,一万五千余人砸下去了,用来镇着四州十一县。

  至于渭水河谷一带,实在不敢再派驻衙军了,没那么多人。他打算让拓跋部到鄣县一带游牧,充作渭州的南面屏障。

  当然若是岷州被攻下了,渭州就成了后方,拓跋部还得继续往南挪地方,防着当地的吐蕃、羌人势力,不让他们寇边。

  正规军不够,屯田军、蕃部来凑,也只能如此了。

  邵大帅此时又仔细回忆了下姬妾名单,看看还有没有哪个蕃部可以信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xqianqian.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