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 不如归去_大宋的最强纨绔子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终章 不如归去

第(2/3)页



  这和历史上反过来了。

  历史上宋朝和女真合谋,进兵燕云,牛温舒可真不是昏官,他掌管南院很久,导致了那时辽国仍有群众基础,于是宋军在燕云陷入了巷战泥潭。

  现在么,燕云的汉人不堪重负闹事了,辽国平乱的珊军进燕云后却被打的满头大包。军队不来还好,一来就打巷战,真把汉人惹毛后,他们见外族就打。

  于是珊军拉了仇恨无功而反,还导致燕云大多数胡族也被汉人无差别攻击,全部赶跑了。然后燕云的这些家伙们,哭着喊着的要“认祖归宗”,满地打滚求带走。

  大宋当然会接纳他们的,就此燕云攻略顺利完成,正式回归到大宋版图。

  李乾顺说天祚皇帝是个大棒槌。他在开京投入近百万军队装逼,看似把宋帝国主义吓得不要不要的,然而事实上他一不小心就输掉了燕云之地。

  很显然全部人都被高方平算计了,他一步一步升级半岛战事,不是真要挥师百万和辽国决一雌雄。就如当年白池草原上把西夏战车拖到爆缸熄火一样、此番辽国也被高方平的物资、军备、后勤竞赛给拖垮了。一败涂地。

  燕云的失利,让本就叛乱较多的辽国内部雪上加霜,物资的过度征缴,让境内各族叛乱频发,为了回师平乱,开京战役真的打不下去了。

  然后就此签订停火协议,女真部和辽军、就此正式撤离高丽国土。

  辽国面子下不来,不肯承认输,高方平也不要他们认输。因为认输了后高丽压力就小,大宋在高丽驻军就理由不足。

  开京战役、近两百万人参与博弈的最终结果:划定了高丽和燕云版图。

  对此辽国是不会甘心的,燕云的丢失让他们不能接受。可惜目下他们已经没有心思关注燕云了,因为开京战线的失利和燕云丢失,进一步让敌烈部、以及女真部看到了辽国虚弱。

  在蒙古和女真的眼睛里,曾经不可一世的辽帝国已轰然倒塌了。默契之下,两边同时起兵反辽。

  阿骨打朝西边打,敌烈部整合了漠北的蒙古杀手们,南下攻城略地,辽国境内横尸遍野。

  几乎被肢解的辽国岌岌可危,亡国阴云笼罩下,他们非但不计较燕云仇恨,相反求助宋国出兵,以保住辽国的最后血脉。

  政和七年三月,耶律大石以北府参知政事身份出使汴京。请求盟军入东辽作战,抗击蒙古和女真的屠夫。

  没问题。

  高方平说了,开京战线那是志愿军对志愿军,和两国政治无关。理论上,澶渊之盟确立的两国政治关系仍然在,宋辽仍旧是盟友。

  基调定下后,耶律大石满载而归,因外交功劳,正式出任首相——辽国北府枢密使。

  政和七年五月,大宋驻高丽军团以盟军姿态过鸭绿江,开进辽阳府,携两千门重炮痛击女真铁骑。

  辽阳府保卫战一役,阿骨打阵亡。阿骨打的弟弟吴乞买接位后,彻底结束了辽金之战,盘踞长白山以东北地区,建国号为金。

  同一时间,辽国西部已经整体沦陷,基本尽入蒙古人之手,宋军从太原府出兵入东辽,携三千门重炮守住了上京,史称——横临府攻防战。

  蒙古人损失惨重,退出上京以西部分地区,建国号为元,从此往西扩张。

  耶律大石励精图治,发展东辽最后的土地,以求东山再起。

  短时期内的版图,就此划定。

  西夏有大宋驻军,横临府保卫战的惨烈结果,导致了蒙古人再狠也不敢打西夏,于是他们只能往西进兵回鸪,提前开启了他们征战欧洲的步伐,所过之处三光政策。

  此番西方食尸怪们估计惨了,老子们大宋舰队尚未进地中海拉仇恨,人家蒙古的快刀手们就会提前过去了。

  没毛病,仇恨蒙古人去拉,在大宋蒸蒸日上的国力支撑下,高方平亦加快了海军建设脚步。因为计划变了,大宋志愿军很快要出兵欧洲,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这不是侵略,而是帮助他们抗击强盗,顺便驻军保护他们。帮助他们建设民生的同时,把大宋的粮食和工业品卖给他们……

  宣和二年四月,大理国纳土归宋。

  段和誉这家伙说有天感觉佛法照顶,他忽然就念头通达了,为了百姓的安生,他愿辞去帝位出家当和尚。

  这明显撂挑子嘛,却被称为仁慈随和,一心向佛。

  真的非常诡异,他亲自来汴京卸位,交还了云南节度使衔,不给段家子孙也不给高泰明。然后就在汴京大相国寺梯度。

  赵佶夸段和誉高风亮节,还劝说曰:“辞去帝位纳土没毛病,然而也别急着交节度使嘛,就以云南节度身份知云南,云南仍旧给段家世代治理。”

  然而老段心灰意冷的样子拒绝。他分明为情所困,却说一心向佛要出家。高方平觉得么,兴许高泰明那孙子管不了屁股,给老段戴绿帽了,老段心灰意冷下连子孙都不信了。

  话说金庸专门写一段周伯通段智兴和英姑的三人行,应该是有原因的。段家应该经常遇到这种事。

  但老段是个好人,他不想为情杀人报仇,最终,他的梯度在汴京大相国寺举行,赵佶亲自参加老段出家礼,最后么,还是让他回大理天龙寺住持。

  于是宣和二年六月,赵佶下诏撤销大理国号,设云南路,又设大都督级昆明府,张绵成成为大宋第一任昆明知府、兼云南路安抚使。

  之所以是张绵成上而不是林摅,那是因为云南没什么戾气,高原上的人们懒懒散散的,小富即安,温吞吞的,戾气都不重。老段再三请求大宋要善待云南子民。

  其实大理的纳土归宋,在彼时的大宋是有阻力的。妈的以前是国土越多越好,现在大宋日子好过了,一些人便不想要那个落后地区。然而大魔王说了,自诸葛亮平云南之后那自古以来都是汉家之地,必须收回来。赔钱也要收回来,慢慢的还是会赚钱的。

  与此同时,仍旧信道的赵佶、不知他是不是与段和誉座谈时受到了启发,有天赵佶说梦到太上老君云云,于是赵佶也想潜心研究道法了。

  宣和三年元月,赵佶退位为太上皇,传皇位于太子赵桓。普天同庆。

  赵桓时已二十一岁,正当青年时。

  然则年三十的高方平两鬓已有了不少白发,上表皇帝和王太后称:“十五度春风秋雨,十万里路云和月,臣累了,纵使有些才华亦已用尽,无法再为国效力。”

  身体不好的太后娘伤感落泪,苦言挽留多次。高方平断然拒绝。

  其后,赵桓亲自三次来请,高方平都避而不见。

  逼得没有办法之下,高方平跑杭州去,躲在了太上皇赵佶的行宫中避风头。因赵佶卸任后也在杭州,所以赵大傻不敢去杭州装逼,只得就此作罢。

  这些年经历了太多,高方平真的累了。此外呢,高方平教出来的徒弟只有高方平懂。那个赵大傻早年看着傻,其实乃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当年任职太子太傅后,高方平对他已是倾囊相授。

  两个大魔王,是不能共存的。

  所以赵桓会是个好皇帝,却也会是个魔王。高方平这辈子不想造反,也就不能在新任魔门领袖治下了,那会死人的。

  要说呢,大宋不会随便死。可惜高方平宰执近十年来,变法太彻底。又依托战争状态,官员免死的规矩几乎不在了。当年的军改和反贪风暴中,死去的士大夫可不是一百两百那么少。

  气候和土壤已经变异,现在官员已经会死了。世事并不总是一成不变。

  师承大魔王的明君赵桓提前登基后,早有了对权利的欲望,且他已经对高方平有了少许忌讳之心。这当然瞒不过高方平,高方平斗得过他的,却要花费太多精力,还要伤害太后娘娘和赵佶的感情。

  最重要的,和赵桓斗就等于颠覆了高方平的一生,高方平的集权依托的是皇权和忠君报国。高方平不想改变初衷,不想否定自己的一生。

  于是高方平真的累了。

  太后娘她不承认儿子这样。娘么,总是觉得她的孩子是完美的。对此高方平一句没有多说,递交了辞呈后愣是不见他们娘两。

  赵金奴是个有良心的姑娘,时已是个绝世美人的她最了解兄长了,当她发现赵桓变了的时候,急急忙忙来找高方平报信:让高方平想办法和皇帝哥哥谈谈,消除彼此间的误会。

  “乱讲。小官家他好好的,做的面面俱到,哪有问题。你想多了。”

  当时高方平这么呵斥赵金奴,且以太师身份罚她去杭州找赵佶尽孝道,以避开京师这个泥潭。否则有良心的人最是冲动,她长成了却年轻冲动,高方平不想她有事。她真算是高方平一手带大的人。

  赵金奴当然没乱讲,高方平比她早三年就知道了。大魔王教出来的弟子,当然是魔王。

  其实赵桓这个时候主要是想有存在感,想有点权力,欺师灭祖倒是不会。

  见高方平辞职那么坚决,毕竟是他的师傅,所以赵桓当时是真心多次挽留。说是“没相公在,朕这心理总是不踏实”。

  高方平觉得他或许在说真心话,但也仅仅是现在真心而已。将来权利欲望的增加,太后又不在了,仅仅是赵金奴的亲情,是绝对压不住他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xqianqian.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